中国碳市场:迈向“双碳”目标的关键引擎

元描述: 深入探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三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市场交易情况、减排成效,解读市场扩围计划、国际合作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引言: 2024年,中国碳市场迎来了第三个年头,也迎来了快速创新发展的一年。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列为年度目标,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再到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重启,中国碳市场正在以雷霆万钧之势,朝着更深、更广阔的方向迈进。

三周年,中国碳市场交出亮眼成绩单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已走过三年发展历程。这三年,中国碳市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市场建设、制度完善、交易规模、减排成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种子关键词: 中国碳市场

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果显著

制度框架体系逐步完善

“经过三年的建设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完成,法规保障得到加强,配套技术规范不断完善,为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夯实了基础。”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

碳市场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基本形成包括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与清缴、市场交易与监管等部分的体系架构。

制度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政策法规基础框架搭建完成: 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形成了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级制度体系。
  • 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建立了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等信息系统,确保市场数据安全、交易透明、监管有效。

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其中,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63亿吨,累计成交额172.58亿元。

交易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 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47.01%和125.26%。2024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达366.82万吨,同比上涨174.90%。
  • 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第二个履约周期综合价格收盘价在50~82元/吨之间波动。当前碳价总体合理,稳中有升,是市场发挥碳减排资源配置作用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更大程度激发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动力。
  • 交易主体更加积极: 第二个履约周期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重点排放单位交易积极性明显增强。第二个履约周期结束后,2024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月均参与交易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2022年同期分别上涨49.54%、90.79%。

减排效果逐步显现,行业减排力度持续加强

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总量盈亏基本平衡,符合政策预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2022年度配额发放量分别为50.96亿吨、51.04亿吨,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分别是50.94亿吨、50.91亿吨。

减排成效主要体现在:

  • 重点排放单位减排积极性提升: 相较于强制性限产限排,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碳排放资源,企业减排方式更加灵活,更有利于促进行业减排。
  • 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 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8.78%。
  • 碳排放权价格突破百元: 2024年4月2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盘价首次突破每吨百元,体现了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撬动了更多绿色低碳投资,促进火电行业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构建更加完善的碳市场体系

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自愿碳市场重启,对中国碳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 强制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自愿碳市场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动碳减排。
  • 两个碳市场相互衔接: 两个碳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形成更加完善的碳市场体系。
  • 推动碳汇项目发展: 首批发布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方法学,支持林业碳汇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

碳市场升级扩围,迈向更深更广阔的未来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作为年度政府工作任务。

目前,碳市场扩围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开展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 生态环境部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组织开展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
  • 开展扩围的专项研究: 对重点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开展了专题研究评估论证,相关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关于交易主体扩容,夏应显表示: “中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占到了我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这些重点行业工业化程度高,有一定的人才、技术、管理基础,更容易实现对碳排放的量化控制管理和影响含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深化国际合作,打造更加有效的碳市场机制

中国碳市场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相关建设和运行情况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中国在碳市场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

  • 积极参与国际谈判: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第六条全球碳市场机制国际谈判,为推动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全球碳市场机制作出积极贡献。
  • 开展多层次交流对话: 与欧盟、德国、挪威、金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多层次交流对话和务实合作。
  • 加强项目合作: 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就监测报告核查、配额分配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环节开展项目合作,不断优化制度设计。
  • 探索国际合作路径: 加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国际交流,探索全国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机制参与国际航空碳抵销与减排机制的可行路径。

未来展望:持续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未来,中国碳市场将继续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分阶段、有步骤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重点行业,逐步实现对中国碳排放的全面管控。
  • 提升有偿分配比例: 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碳减排成本。
  • 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完善价格发现功能。
  • 积极发展自愿碳市场: 积极发展具有高质量碳信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点支持生态系统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控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应用。
  • 深化国际合作: 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碳市场机制谈判取得新进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常见问题解答

1. 什么是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指由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在市场机制下,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的平台。它通过市场力量来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促进企业进行低碳转型。

2. 中国碳市场有哪些交易主体?

中国碳市场目前主要交易主体包括:

  • 重点排放单位: 主要指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发电企业。
  • 碳排放权交易机构: 主要指获得许可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或平台。
  • 投资者: 主要指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或个人。

3. 中国碳市场如何进行配额分配?

中国碳市场目前采用的是免费分配为主,有偿分配为辅的模式。免费分配的配额主要基于历史排放量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有偿分配的配额则通过拍卖等方式进行。

4. 中国碳市场有哪些交易方式?

中国碳市场主要的交易方式包括:

  • 现货交易: 指在交易所或平台进行的即时交易。
  • 期货交易: 指对未来某一时刻的碳排放权进行交易。
  • 衍生品交易: 指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衍生金融产品交易。

5. 中国碳市场如何进行监管?

中国碳市场由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进行监管。监管内容主要包括:

  • 碳排放数据的核算、报告和核查
  • 配额的分配和清缴
  • 交易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 市场风险的控制

6. 中国碳市场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碳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碳市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结语: 中国碳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将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深化国际合作,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重要力量。相信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碳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请注意: 这篇文章使用了来自新闻报道和官方文件的信息,并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整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